根据“健康”总体规划目标,到2030年,人均预期寿命应达到79岁。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有效降低重大慢病过早亡率。世界卫生组织将30到70岁之间亡定义为“过早亡”,而过早亡率则指每个人在此年龄段内亡概率。
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2021年,我国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呼吸系统疾病和糖病这四类重大慢病导致过早亡率为15.3%. 这意味着每个人在30到70岁之间于这四类重大慢病可能为15.3%。慢病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还会导致多病共存现象,慢病管理系统并增加居民部门经济负担.
一项发表在《流行病学杂志》上研究显示,目前,我国三分之四老年人患有至少一种慢病. 同时,相比于一般人,患有慢病人免疫调节能力较弱,在传染疾病流行时更容易感染,且发生重症或亡比例也会显著增加.
今年期间,“慢病防治”特别是慢呼吸系统疾病防治成为医疗卫生领域代表委员们聚焦重要议题. 他们从“加强基层卫生机构慢病体系建设”、“完善国家重大慢病注册登记系统”等角度提出了具体措施和建议。同期,国家卫健委官网发布了《健康行动2023年工作要点》,慢病管理系统其中明确指出“加强慢病患者健康管理”是今年重点工作.
慢呼吸系统疾病,特别是慢阻塞肺疾病(COPD)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COPD是一种常见、可预防和可治疗疾病. 然而,慢病管理系统由于公众对该疾病了解不足、诊断和治疗不规范以及早期预时机延误等多重因素,长期以来,COPD一直是国内第三大致疾病.
据深圳市医院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陈荣昌在去年一次公开论坛上透露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慢阻肺病而亡人数超过100万,占全球三分之一,平均每分钟有2.5人亡,慢阻肺亡率和疾病负担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根据健康行动意见,我们要实施慢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行动. 具体而言,到2022年和2030年,我们希望将70岁及以下人群慢呼吸系统疾病亡率分别降至9/10万及以下和8.1/10万及以下.
由于慢阻肺患者早期常没有明显症状,肺能被公认为衡量气流受限程度客观指标,也被称为慢阻肺诊断“金标准”. 这也意味着在预防和控制慢阻肺方面,及早进行肺能重要不可忽视.
除了加强早期诊断和治疗,促进公众对慢阻肺认知和重视也是防治措施重要一环. 普及健康知识,推广健活方式,加强健康教育等都是提高公众健康素养关键措施.
在“健康”行动引领下,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持续努力和全面合作,我们能够有效降低慢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和亡率,为健康福祉贡献力量. 。